1. 创业小能手首页
  2. 创业贷款
国家反诈骗中心app下载

[存贷款利率]中央重磅发文!土地要素市场化有望“破冰” ,会缓解房价上涨压力吗?

导读:有分析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挖掘增长潜力,而不是采取需求刺激的政策,这是中国面对疫情的冲击做出的坚定回应。此次疫情倒逼我国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能够进一步推动

导读:有分析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挖掘增长潜力,而不是采取需求刺激的政策,这是中国面对疫情的冲击做出的坚定回应。

此次疫情倒逼我国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能够进一步推动供给侧结构调整、品质提升,从根本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 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记 者丨宋兴国、惠润雪、杨志锦、王峰

编 辑丨林虹、包芳鸣

改革正在加速。

4月9日晚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

其中,《意见》分类提出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个要素领域改革的方向,并从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和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的角度,明确了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具体举措。对于形成生产要素从低质低效领域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的机制,提高要素质量和配置效率,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

激活五大要素市场活力,催化土地流转

同一天,国家发改委印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以下简称《任务》),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其中多处政策涉及土地和劳动力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内容,对《意见》中的相关政策做出了更为细致的布置。

对此,有分析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挖掘增长潜力,而不是采取需求刺激的政策,这是中国面对疫情的冲击做出的坚定回应。此次疫情倒逼我国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能够进一步推动供给侧结构调整、品质提升,从根本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农地入市指导文件将出

作为基础性的生产要素,土地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带来的复杂性,制约着其市场进程。因此,土地制度改革一直是我国近年来改革的重点领域,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也是《意见》强调的首要要素。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意见》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土地要素方面,《意见》着力增强土地管理灵活性。

一是灵活产业用地方式,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完善产业用地政策,推动不同产业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

二是灵活土地计划指标管理,城乡建设用地供应指标使用应更多由省级政府负责,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

其中,征地制度和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制度,被认为是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一体两面”。《意见》提出,加快修改完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制定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指导意见。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建立公平合理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建立公共利益征地的相关制度规定。而《任务》则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全面”推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

实际上,建立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收益分配制度和建立公共利益征地的相关制度规定,都是“三块地”改革当下正在解决的难点。因此,《意见》与《任务》的相关表述,被认为是中央对已有阶段性成果的改革,做出了新的方向性部署。

而更受关注的,则是中央从2019年开始逐步强调的,土地管理体制尤其是灵活土地计划指标管理等土改新领域的政策部署。

《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实施年度建设用地总量调控制度,增强土地管理灵活性,推动土地计划指标更加合理化,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应更多由省级政府负责。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在《任务》中,则进一步细化称,要“分步”实现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使用更多由省级政府负责。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城市管理系主任王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所谓的“分步”,从短期来看,就是此前已经部署试点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审批权限“下放”,减少审批周期,增加地方政府的能动性。

而从长期来看,王伟指出,未来不仅要逐步将审批权这样的事权下放从局部、短期试点变为长期、整体的下放,一个更重要的隐含主题是,土地作为调节央地关系的重要环节,要通过灵活土地管理,实现央地之间财权关系的再分配。

《任务》同时还表示,推动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倾斜,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表示,此次《意见》强调推动土地计划指标更加合理化,就是要推动土地供应根据需求而定,建立“人-房-地”联动的土地供应机制,一线城市土地供应有望增加,缓解房价上涨的压力;三四线城市土地供应相应减少,避免土地资源浪费,避免空城“鬼城”。

探索城市群落户累计互认

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在《意见》中仅次于土地要素被第二个提及。同时,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则在《任务》中被首先强调。

《意见》要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探索推动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而《任务》则具体提出,督促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推动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基本取消重点人群落户限制。并鼓励有条件的Ⅰ型大城市(即常驻人口300万以上5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超大特大城市取消郊区新区落户限制。

另外,《任务》还从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城市便捷落户、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未落户常住人口、大力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加大“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的激励力度等角度,从深化改革户籍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两个方面,打破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不合理壁垒,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城市落户再放松,是在既定的改革方向上对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尤其是在当前,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和城市间流动人口在适宜的城市实现落户,对于疫情之后拉动投资、促进消费、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韧劲也具有重要意义。

而王伟则指出,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农民想落户而不能,另一些农民则出于宅基地、承包地等“隐形”社会保障的因素,不愿意落户城市。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在当前已经基本放开制度限制为农民落户“赋权”的前提下,要走向“内涵式”的城镇化,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增强城市对农民的“拉力”,同时要大力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做到“赋权、赋能、赋志”。

解读:土地要素市场化有望“破冰”

会缓解房价上涨压力吗?

《意见》强调,加快修改完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制定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指导意见。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建立公平合理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建立公共利益征地的相关制度规定。

《意见》指出,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以多种方式推进国有企业存量用地盘活利用。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建设用地整理,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意见》还表示,实施年度建设用地总量调控制度,增强土地管理灵活性,推动土地计划指标更加合理化,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应更多由省级政府负责。推动制定不动产登记法。

近年来,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呼声不断高涨。在商品市场已经基本实现市场化的背景下,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也迫在眉睫。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素市场化和完善产权制度一起被确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两大重点内容,也被视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应有之义。

在各类生产要素中,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性资源,在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政府财政、房价波动、农村发展、社会治理紧密关联。然而土地问题的复杂性也使得其市场化进程面临多重掣肘,发展相对滞后。

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认为,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有三个重点:

1、推动城乡土地要素自由流动,打破二元割裂。

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制约了我国城乡住房建设的平衡,一方面,城市缺乏建设用地,土地供应弹性低,低价上涨;另一方面农村土地无法顺利入市,需要通过国有土地收储的方式,农民得不到合理补偿。结果是,进城的新市民无法承担城市高昂的居住成本,极大阻碍了新型城镇化进程。

此次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制定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指导意见,建立公平合理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就是要让农民从城镇化中得到合理补偿,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改变过去“有财产无收入”的窘境,也让城市土地不足的问题得以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住房供需矛盾。这一举措的意义无疑能够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城乡边缘区域开发。大城市圈周边区域将驶入发展快车道。

2、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能够真正形成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

由于产业结构的变迁,原来的工业用地效率低下,城市国有企业存在一些闲置土地。但由于土地性质和使用用途的管制,这些土地无法盘活利用。而另一方面,城市租赁和保障性住房缺乏土地,很难通过土地招拍挂的方式提供。因此,“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研究完善促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税费制度,以多种方式推进国有企业存量用地盘活利用”,能够让城市中闲置的土地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有利于闲置低效厂房仓库改造为租赁住房,为新市民提供安全可支付的居住空间,真正实现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和租购并举。

3、土地供应更加富有弹性,更加符合需求规律。

过去我国的土地出让与人口流动趋势存在一定的失衡,三四线城市土地供应量大,而人口聚集的核心城市土地供应缩减,导致地价、房价上涨。此次意见提出,“实施年度建设用地总量调控制度,增强土地管理灵活性,推动土地计划指标更加合理化,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就是要推动土地供应根据需求而定,建立“人-房-地”联动的土地供应机制,一线城市土地供应有望增加,缓解房价上涨的压力。三四线城市土地相应减少,避免土地资源浪费,避免空城“鬼城”。

中央明确:稳妥推进存贷款基准利率与市场利率并轨

“稳妥推进存贷款基准利率与市场利率并轨。”4月9日对外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下称《意见》)中指出。

一般而言,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类型。除了前述四者外,《意见》还将数据也纳入。其中,资本要素的改革为金融市场关注。此次意见提出完善股票市场基础制度、加快发展债券市场、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主动有序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四项改革内容。

资本要素价格改革方面,《意见》提出,稳妥推进存贷款基准利率与市场利率并轨,提高债券市场定价效率,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更好发挥国债收益率曲线定价基准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其中,“稳妥推进存贷款基准利率与市场利率并轨”的表述引起广泛关注。实际上,去年LPR报价改革后,LPR报价参考MLF利率,贷款利率则锚定LPR,其市场化程度已经大幅提升。未来的改革任务将是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一直是渐进式的。过去几年,央行在培育 DR007(存款类金融机构质押式回购利率)作为存款利率基准。”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未来取消官定存贷款利率的顺序很可能先贷款后存款。”

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速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是价格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利率市场化是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现。《意见》称,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要素价格的机制,其中提到“稳妥推进存贷款基准利率与市场利率并轨”。这其实是利率市场化改革。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肇始于1996年,当时人民银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此举被视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此后,利率市场化改革相继在债券市场、信贷市场渐次推开。虽然目前中国的存贷款利率上、下限已经放开,但仍保留存贷款基准利率,存在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利率双轨”问题。

因此,2019年8月央行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后LPR参考MLF,贷款利率则锚定LPR——央行的政策利率能直接传导至贷款利率,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货币网数据显示,3月的1年期LPR品种报4.05%,相比改革前的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降30bp;5年期以上LPR品种报4.75%,相比改革前下降了15bp。

今年的3月中旬,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锋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人民银行重点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办法降低贷款实际利率。今年2月一般贷款利率为5.49%,比LPR改革前的2019年7月下降0.61个百分点,降幅明显超过同期1年期LPR0.26个百分点的降幅,说明改革潜力在释放。

对于存量贷款,央行要求存量浮动定价的贷款将逐步切换至由LPR利率定价,该项工作于今年3月1日开始,按要求需于今年8月31日之前完成。“这有助于顺利推进存量房贷从与基准利率挂钩过渡到与LPR挂钩。在80%左右的存量贷款应用LPR报价之后即有可能取消贷款基准利率。”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颜色称。

在贷款利率市场化完成后,下一步的重点任务即是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李超表示,近年来培育 DR007作为存款利率基准的意图明显。DR007从2014年12月15日开始发布,交易机构为存款类机构,质押品为利率债。“以利率债作为质押品,最大程度消除了信用风险溢价,是观察国内资金市场流动性的良好窗口。”李超称。

2016年三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DR007可降低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和抵押品质量对利率定价的扰动,能够更好地反映银行体系流动性松紧状况,对于培育市场基准利率有积极作用。

不过李超认为,今年利率市场化重点是推进存量贷款基准利率的LPR替代。若迅速开展存款利率市场化,可能使得商业银行为争夺存款而将存款利率上浮到较高水平,强化非理性竞争。

实际上,央行官员亦有相关表态。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4月3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存款基准利率是利率体系里的压舱石,作为一个工具是可以使用的,但这个工具比较特殊,使用起来要考虑更多因素,比如CPI、汇率、老百姓的感受。

在市场人士看来,这释放出两层信息:

一是存款基准利率在一段时间内仍将保留;

二是短期内暂时不会调整存款基准利率。

《意见》还提出,要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近日,中国银行发布的《中国银行人民币国际化白皮书(2019)》显示,2019年境外使用人民币结算比例接近历史最好水平,约有69%的受访境外工商企业打算使用人民币或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使用比例,这一占比为2016年来最高,接近历史最好水平。

人民币可兑换经历了长期的过程。1994 年外汇体制改革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对于部分转轨国家的相关研究显示,样本国家在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后,平均用七年左右的时间过渡到资本项目可兑换,而过渡时间太长会出现若干问题。

但因为两次金融危机以及经济改革情况比较复杂等因素影响,人民币资本项可兑换不断延后。目前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表态仍是 “稳步”、“有序”,仍无时间表。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对于资本要素改革部分的主要亮点为,一是完善债券市场统一标准建设,统一公司信用类债券信息披露标准,对公司信用类债券实行发行注册管理制。二是完善股市基础制度建设,制定出台完善股票市场基础制度的意见。

3月1日,新《证券法》正式生效,国家发改委、证监会同时发文表示,企业债、公司债将实行注册制,公司类信用债步入注册制时代。

随着此次注册制改革的实施,公司债、企业债发行制度的市场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据统计,目前交易所已成功注册4个公开发行债券项目,其中上交所3个、深交所1个,合计发行金额分别为930亿、50亿元。

“股票市场是重要的融资渠道,也是资金流通的枢纽。因此要强化基础性制度建设,重点是与注册制相匹配的法律制度等建设,来提升市场活跃度。”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表示。

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中首次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参与分配的提法写入党的重要文件,被认为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

此次发布的《意见》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并从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等方面作出安排。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指出,《意见》吸收各方观点,根据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和时代性,明确将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写入政策文件,是要充分发挥数据这一新型要素对其他要素效率的倍增作用,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使大数据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意见》还提出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积极探索通过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知识产权证券化、科技保险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着力激发技术供给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上述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指出。

加快推动数据共享交换

《意见》提出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优化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加快推动各地区各部门间数据共享交换,制定出台新一批数据共享责任清单。研究建立促进企业登记、交通运输、气象等公共数据开放和数据资源有效流动的制度规范。

上海、北京、深圳等地走在政府数据开放前列。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信息显示,现已开放64个数据部门,3637个数据集,其中包括1728个数据接口。

《比较》研究部主管陈永伟介绍,总体来看,政府部门掌握的数据主要来自统计和因需要以政府力量进行的监测,例如工业普查数据、工商税务信息、实时气象信息等。这些信息,企业或个人都很难获得。即使可以获得,其成本也是巨大的。

“政府向企业开放数据,不仅可以大幅度增加企业的经营决策能力,显著提升经济运行的效率,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更有效地进行合规运营,从而对社会治理产生有效的促进作用。”他说。

数据安全是数据应用的基础。《意见》提出,制定数据隐私保护制度和安全审查制度。推动完善适用于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分类分级安全保护制度,加强对政务数据、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数据的保护。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岳仲明2019年12月曾表示,中国2020年将制定数据安全法。

“在互联网业态发展很快的背景下,我认为个人信息保护的概念正在被个人数据保护的概念所取代。个人信息更强调对隐私的保护,而数据更强调数据保护的边界,更符合互联网的发展方向。”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告诉记者。

构建数据开发利用场景

“数据生产要素属性的提升,关系着经济增长长期动力,关系着我们国家发展的未来。”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指出。

我们要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同时,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智慧城市,构建全国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意见》提出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支持构建农业、工业、交通、教育、安防、城市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的场景。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推动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车联网、物联网等领域数据采集标准化。

然而,如果将数据标准化,那些手握海量数据的互联网巨头是否会因此丧失数据优势?

“事实上只有规模足够大的平台才有动力,有能力推动标准化。如果一个数据市场上有一万个小平台,他们推动标准化有多大收益,又要多少成本,以及有人在乎他们吗?”陈永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陈永伟认为,出于市场竞争,互联网平台各自肯定有一套标准,认同不同标准的企业会形成不同生态。但最终会有最好的标准胜出。“手机、电脑操作系统标准就是如此,为了市场,会出现兼容策略的。”

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

技术要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意见》提出,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

“我国的研发投入主要流向高校和研究机构,其产生的成果要想应用到市场,必须要有企业承接。但长久以来,企业与科研单位的衔接是脱轨的。”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平告诉记者。

张平认为,这种情况下,为了促进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不能仅仅给予科研人员更多的奖金、奖励,还要解决科研人员对市场主体运营的控制权问题。

《意见》提出,支持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等新型研发机构。积极推进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加快推进应用技术类科研院所市场化、企业化发展。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设立技术转移部门。

教育部数据显示,2014年起组织企业支持高校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18年全年累计有1073所本科高校(占所有本科高校的86%)与498家企业合作立项17608项,企业提供经费及软硬件支持约77.44亿元。

业内人士介绍,2016年2月,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实施后,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已经有权依法以持有的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确认股权和出资比例。

该人士还介绍,一些地方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并公开征集合作的投资机构,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

社论|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促进中国科技创新

据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以下简称“产权组织”)4月7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该组织《专利合作条约》(PCT)框架下国际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

根据产权组织的公报,2019年中国在该组织PCT框架下提交了58990件专利申请,超过美国提交的57840件,成为PCT最大用户。产权组织总干事高锐在新闻公报中说,1999年该组织收到中国提交的专利申请为276件,2019年这一数字飙升至58990件,20年间增长了200倍。

中国在国际专利方面的进步与中国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有关。以2018年为例,中国投入R&D经费达19657亿元,是1991年的138倍。按汇率折算,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仅次于美国。同时,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中国研发人员总量为419万人年,是1991年的6.2倍。早在2013年,中国研发人员总量就超过了美国。

中国国际专利增长也与中国企业在通信领域的全球崛起有关。其中,华为公司以4411件申请连续第三年成为企业申请人第一名,而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以1927件位居全球第五。仅这两家公司就占了中国总数的10%以上。华为的成绩来自于巨大的投入,其2018年研发费用高达1015亿元,超过全国25个省份的投入。

工业制造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数据显示,2019年PCT前五大用户除中国和美国外,还有日本(52660件)、德国(19353件)和韩国(19085件),都是工业制造强国。中国2010年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但基本上是中低端制造业。中国企业在追赶过程中,在某些领域开始参与全球竞争,必须通过研发产生大量专利才能获得更多竞争优势。中国国际专利大幅增长,表明企业在各行业正在追赶。未来,还需要向领先水平不断迈进。

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国家基础研究支持。目前,基础研究水平对中国企业研发构成了一定制约,但中国正在加大投入,2018年基础研究经费为1118亿元,并在量子科学、铁基超导、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CIPS干细胞等基础研究领域均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国科学家在基础科学领域的表现突飞猛进,目前仅次于美国。因此,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研究短板将很快会补上。

但是,中国技术研发投入具有结构上的不足。广东省连续多年在研发投入上位居第一,并与第二名拉开距离。这得益于广东企业的竞争力,比如华为和欧珀均位于广东。此外,广东的高校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具有优势,但在研发上的能力位居前列。产权组织的数据显示,在教育机构中,加利福尼亚大学以470件已公布申请蝉联2019年榜首,清华大学以265件位列第二,之后是深圳大学(247件)、麻省理工学院(230件)和华南理工大学(164件)。这意味着中国位居前列的三家大学中有两家在广东。

广东省与日本、韩国等国走过的路相似,即在家电、电子、汽车等领域,从外向型的代工与低端制造慢慢积累,再向高端制造进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投入研发获取全球竞争力。这意味着制造业需要参与国际竞争,同时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这个过程需要时间。

中国过去在这个过程中曾经走了一些弯路。社会资源大量涌入地产、金融以及互联网领域,对工业制造构成了一定冲击。几年前,中国重新重视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目前市场资源开始流向技术创新领域。

中国首次成为产权组织PCT框架下提交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表明中国的投入与努力正在得到回报。但是,中国仍然有提高创新效率的巨大空间,有了巨大投入,仍需要破除一些体制性障碍,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如果能够通过改革释放更大的创造性,中国将会巩固自己第一的位置并加速进步。

4月9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具体措施包括,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支持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如果这些政策有效落地,将会极大促进中国的科技创新事业。

百万读者都在看……

中央出台重磅文件!放开放宽落户限制,增加劳动者报酬,完善股市基础制度…信息量极大!

我在看,你呢?

站长声明:本文《[存贷款利率]中央重磅发文!土地要素市场化有望“破冰” ,会缓解房价上涨压力吗?》源于网络采集,文章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https://www.dkgfj.cn/18743.html

联系我们

QQ:78298281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78298281@QQ.com

工作时间:9:00-23:30,节假日无休

鲁ICP备2023001282号-1

鲁公网安备 37032102000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