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创业小能手首页
  2. 创业贷款
国家反诈骗中心app下载

[历年贷款利率表]农信史志:那年那月,山西沁源农信的“绝境”与“重生”

作者:农信史志沁源农信新旧办公大楼1996年8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农村信用社与农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其业务管理和金融监管分别由县联社和人民银行承担。至1996年底,全国范围内的行社脱钩工作基本完成。这次农村金融领域的重要变革,从根本上解决了农行与农村信用社既

作者:农信史志

沁源农信新旧办公大楼

1996年8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农村信用社与农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其业务管理和金融监管分别由县联社和人民银行承担。至1996年底,全国范围内的行社脱钩工作基本完成。这次农村金融领域的重要变革,从根本上解决了农行与农村信用社既是县域金融市场中的竞争者又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的体制性矛盾。对于绝大多数县域的农信机构来说,无疑是翻开了全新的发展篇章。但山西省沁源县的农信机构却反而步入了建社以来最为险象环生的“至暗时刻”……

濒临绝境

1996年末:存款余额4373万元;贷款余额3373万元,其中不良贷款2996万元,不良贷款占比88.8%;各项收入417万元,其中贷款利息收入305万元;各项支出1094万元;亏损696万元,资不抵债额达1358万元。

1997年末:存款余额4172万元;贷款余额3345万元,其中不良贷款3039万元,不良贷款占比90.9%;各项收入292万元,其中贷款利息收入232万元;各项支出689万元;亏损397万元,资不抵债额达1755万元。

1998年末:存款余额4283万元;贷款余额3459万元,其中不良贷款2907万元,不良贷款占比84.4%;各项收入555万元,其中贷款利息收入479万元;各项支出830万元;亏损274万元,资不抵债额达2029万元……

这是沁源县农村信用社在“行社脱钩”初期的一些主要业务数据, 从这些数据中可多少看出当时该县农信机构所面临的业务停滞与支付风险困局。

当时为县联社和基层信用社两级法人体制,1997年全县23个信用社(部)中,能正常经营支付客户存款的只有王陶、柏木和白狐窑3家,其他20家信用社几乎没有可支付资金,处于客户原有存款不能支付、新存款不敢再存的关门和半关门状态,支付风险空前严峻。

1999年8月,联社主任郁俊文到市里参加会议回来后,给大家带来一个很糟糕的消息:山西省沁源和汾西两县的农村信用社,因支付严重困难被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列入了拟关停名单。

当夜,郁俊文、邓建华、于春明等联社班子同部分中层人员喝了一通闷酒,想到农村信用社关停后,即将离开工作了多年的农信工作岗位,有人不由得失声痛哭。但大家还是一致决定:要积极向人民银行争取政策支持,尽自身最大努力解决支付危机,尽最大可能保住沁源的农村信用社,不要做历史的罪人……

建国初期至2015年沁源农信的存贷款规模发展变化表

1999年12月,山西临汾地区汾西县的12家农村信用社全部实施了内部停业整顿。这一消息再次使沁源县的干部职工陷入了朝不保夕的恐惶中:会不会哪一天也要被宣布停业呢?

冰冻三尺

尽管沁源县农村信用社的严重支付困难,是在“行社脱钩”后集中出现的。但毋庸讳言,如此严重的支付风险事 实上已经累积多年,且并没有得到有效化解。“行社脱钩”的体制改革,只不过是加快促发了潜在风险的集中暴露而已。

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太岳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县,早在1945年10月,沁源县李元镇李城供销社就成立了信用部。次年春,郭道镇农民又入股成立了郭道信用社,这在全国都 是比较早的。从五十年代起至改革开放之前,沁源县农信机构先后经历了试办创办、广泛普及、下放冲击、整顿调整等曲折历程,走过了同省内外多数农信机构大同小异的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之前的1977年末,沁源县农信机构的存贷款规模分别为227万元和215万元,其中社队集体贷款为170万元,占比为79.07%,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社队企业发展等。这一时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该县农村信用社服务支持的重点。

沁源农信机构分布图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村系列改革的推进,农村商品生产和流通规模快速扩大,沁源县农村信用社认真落实农业银行的安排部署,及时将服务支持重点转向农户家庭经营,也由此步入了规模快速扩张期,到1984年存贷款规模就分别达到1174万元和1589万元,分别为1978年末的5.36倍和6.26倍。6年间贷款增长1335万元,存款增长955万元,贷款增速大大快于存款增长,贷存比例达到了135.35%,用于解决存贷缺口的农行支垫款额达到415万元,占到了自有资金的35.35%,已经积累了不少的风险。

改革开放后6年间增加的1335万元贷款中,仅1983年和1984年两年内就增加了1149万元,占比超过了86%。而当时尚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该县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投放和管理方式转变相对滞后。对农村改革中快速涌现出的从事商品经济生产和流通的专业户、重点户的风险识别能力很有限,贷款投放规模却由以往每年的几十万元猛增到几百万元,不过避免地出现了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导致这些大幅新增的以支持家庭经营为主的贷款,很快就出现了大量的不良贷款。到1985年春节前后,部分信用社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支付困难,经过农行和信用社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回笼资金,才暂时缓解了资金紧张局面。

1985年9月,沁源县联社成立。逐步加强了对全县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根据国家金融政策和农行的安排部署,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严控信贷规模的同时,积极清收贷款和揽存吸储,一定程度缓解了经营风险。1985年至1987年,贷款规模分别为1382万元、1469万元和1506万元,均低于1984年的贷款规模。与此同时,存款规模分别为1098万元、1123万元和1262万元,存贷款差额略有缩小,降到了244万元。

1987年2月,沁源县联社被列入山西省组建股份制联社和“下脱上挂”联社改革试点范围。当年8月,股份制联社挂牌成立,同时上挂一级,直属农行长治市中心支行领导。一方面在经营中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另一方面在结算渠道、现金提取等方面又要依靠县农行,与县农行间的矛盾并无明显改观,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正常的业务经营,特别是对优质重点客户的服务。这两方面的因素叠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后续的经营支付困难。

实行新的管理体制后,县联社继续加强对全县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坚持积极组织存款资金与清收旧贷并重的策略,在稳健控制新增贷款规模的同时,尽力提高投放成效,适度加强对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促存款增长规模快于贷款增长。在1989年至1991年期间,全县农村信用社存贷款规模逐步持平。在1992年山西省农村信用社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后,该县联社在新增存、贷款方面执行更为严格,存贷比例进一步降低。1992年至1996年,存贷比例分别为96.79%、87.98%、79.49%、80.42%、77.13%。

由于沁源县属于贫困县,经济结构方面以煤炭为主体,当时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在长治市县区中都相对落后,沁源县农村信用社干部员工尽管采取了许多措施,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改革开放初期大放贷款所形成的不良贷款所能收回的比例较为有限。再加上当时煤炭市场供过于求,煤炭价格下滑,致使沁源县农村信用社投放支持的煤炭及运输等相关行业的贷款大量沉淀,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局面不但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反而日趋严重。1995年和1996年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2388万元和2966万元,不良占比分别为84.5%和88.8%。这样一来,沁源县农村信用社所累积的潜在经营风险特别是支付风险不但没有随着存贷比例的降低而缓解,面临的生存挑战反而更为严峻。

戮力化险

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对国内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不少的冲击,对于已经陷入困境的煤炭行业无疑于雪上加霜。以煤炭行业为支柱产业的沁源县很快受到波及,而农村信用社此前数年投放贷款又以煤炭及相关产业为主,随着这些贷款结息还本陷入停滞,支付危机很快就蔓延到了全县的大多数信用社,23个信用社(部)中能正常支付的仅剩下柏木、王陶和白狐窑三家,在20家面临支付困难的信用社中又以城关、郭道、柏子、韩洪和营业部为甚。

沁源县农村信用社的严峻支付风险很快引起了长治市人行的关注, 于8月份及时制定了“动班子、并机构、减人员、强管理、注资金”的五项针对性解决方案。当年10月,对沁源县联社主要负责人进行了调整,原任武乡县联社总稽核的郁俊文临危受命接过了联社主任的重担。新任班子就任后,及时向市人行申请,获得了350万元的保支付再贷款,暂时缓解了城关、郭道、营业部等几个机构迫在眉睫的支付困难。

在此基础上,新班子从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抓起,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常规化保支付措施。在增存吸储方面,层层分解目标任务,联社领导带头吸收存款,四季度每月净增1万元,同时调动村服务站吸收存款积极性,交口信用社正中服务站当年存款余额超过了百万元;在强化信贷管理方面,适度投入农业贷款,严控新增贷款质量,有支付风险的机构严禁新增贷款,同时全员投入不良清收,严格落实清收责任,对盲目放贷造成支付困难的信用社负责任予以免职处理;在财务管理方面,从严控制费用开支,完善收息机制,强化利息回收。通过多措并举,在累放贷款340万元的同时累收贷款369万元,年末贷款余额降到3345万元,但存款规模也由上年的4373万元下降到4172万元,支付困难呈现出进一步加重之势。

进入1998年,沁源县联社在继续强化常规性的保支付举措的同时,采取了更多务实的措施:

对存款支付实行 “新老划断”。承诺保证新吸收存款可随时支取,打消储户顾虑。对旧有的存量存款,尽力保证向急需者适当支付。由基层信用社员工对旧存款客户到期后的资金需求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对于确因住院、子女上学等急需资金者,及时汇总上报资金需求计划,由联社筹措调度资金,适当地支付部分资金,力争将有限的可用资金用在“刀刃”上。

整顿班子、归并机构、精减人员。调整了4个基层信用社负责人;对存在支付困难的五龙川、鱼儿泉、花坡、庄儿上、王凤、景凤、定阳7个小社进行归并管理;精减人员41名,其中退休25人、解聘6人、清退10人,有效降低了业务费用支出。

赢得外部支持。4月8日,在王和信用社召开了市、县、乡三级领导参加的全县化解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大会,引起了地方党政和相关职能部门领导的重视,进一步集聚了化解农村信用社支付风险的多方支持力量。会后市人行安排张军、魏国忠、任俊明等干部到支付风险突出的基层信用社进行蹲点帮扶,同基层员工一道参与到清收不良等资金挖潜工作中。

进入1999年后,经过人民银行长治市中心支行多次向上级行汇报反映沁源县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众志成城破解支付困难中所做得大量工作,赢得了上级行的有力支持。 4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出台支农再贷款新政策后,沁源县联社经积极争取,在4个月内获得了400万元的支农再贷款,通过严格评定信用户等程序,以小额信用贷款的方式及时发放到了农户手中。

此举有效改善了农村信用社的社会形象,也赢得了地方党政的更多支持,当年有9个财政户转到农村信用社开户,年末低成本存款净增650万元,对缓解经营困难发挥了一定的正向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机构的整合也继续推进,在上年归并管理的7家支付困难的小社中,定阳和花坡信用社被撤消,庄儿上和鱼儿泉降格为分社,法人信用社下降到了18个。当年底,经县政府承诺保证,人行注入的2000万元保支付再贷款到账,除归还拆借资金外,实际用于保支付944万元,可用资金余额达到了1844万元,存款备付金率为38.3%,全县农村信用社的支付困难大为缓解,政策性关停的风险基本解除。

2000年4月,在县政府的支持下,与县财政支付结算中心比邻而立的城关信用社振兴分社挂牌开业,从而在吸收低成本资金方面获得了更多的支持与便利。6月27日,长治市人民银行在沁源县组织召开会议,制定出台了其他12家联社结对帮扶沁源县12家信用社的特殊帮扶政策,每家联社派出一名班子成员到结对的信用社进行蹲点帮扶。经过内外通力合作,年末全县农村信用社实现了整体停亏,支付困难继续缓解,经营状况进一步改善。

2001年5月,全县信用户和信用村评定工作进一步推开,当年全县农村信用社新增小额信用贷款1813万元。当年10月,五龙川、王凤和景凤三个支付困难的小社被撤消,法人信用社数量降到15个。与此同时,争取低成本财政资金开户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县财政结算中心在联社开立账户,县直76个单位和14个乡镇的预算外资金的划转进入了农村信用社系统,可用资金规模进一步增大。

2002年8月,与县劳动人事部门紧密合作的城关信用社复兴分社开业,担负起了全县离退休人员工资代理发放等工作,由此获得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增存渠道。当年又获得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2380万元,加上自有可支配资金,累放贷款1.1亿元,对县域骨干企业和农业龙头项目给予了有力支持,沁新、马军峪、黄土坡等县域骨干企业相继转到联社开户,与客户间的关系大幅改善,当年存款净增4500余万元,余额突破1亿元;归还人行保支付再贷款1700万元,支付困难风险顺利解决,实现了全县信用社新老存款的满足支付。

与复兴分社(支行)守望相助多年的县社保中心

浴火重生

从2003年起,初步摆脱困境的沁源县农村信用社的社会形象和社会环境持续改善,发展速度与质量呈现出焕然一新态势,稳步走出了一条浴火重生后的蝶变新路。

2003年存款净增1.4亿元,余额达2.42亿元,较上年末翻了一番还多;贷款累放3.93亿元,净增1.2亿元,余额达2.37亿元。2004年担负起了全县绝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工资代发业务,存款净增1.94亿元,余额跨上4亿元台阶,达到4.13亿元。

2005年8月,山西省联社挂牌成立,沁源县农村信用社也步入了改革发展的新阶段。9月,县联社主要领导调整,李建斌接任理事长职务。10月,成功申请到央行专项票据1349万元,其中用于置换不良贷款877万元,用于弥补历年亏损472万元。

2006年末全县农村信用社存款达4.96亿元,跃居全县金融机构之首,县域金融主力军的地位初步形成。

2008年6月,1349万元央行专项票据成功兑付;8月,联社新办公大楼奠基;12月15日,实施统一法人改革后的县联社正式挂牌开业;12月22日,全县信用社通存通兑业务开通。当年存款净增2.2亿元,余额达到7.34亿元;贷款余额为5.68亿元,存贷比例降至77.40%,困扰全县农信机构多年的存贷比例倒挂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支付困难时期从兄弟联社拆借的8900万元资金也全部还清。

2009年11月,沁源县联社领导班子再次调整,靳卫平任党委书记、理事长。新任班子带领广大员工,充分发挥统一法人社集约化、系统化、规模化的新体制优势,推动全县农信事业再次步入了快速发展期。

2009年至2012年,存款年净增额分别为1.77亿元、3.07亿元、4.07亿元和4.24亿元,存款规模相继跨上9亿元、12亿元、16亿元和20亿元台阶。回想起十多年前4000万元存款都支付困难的艰难岁月,许多员工都有恍若隔世的感觉。

在业务规模快速攀升的同时,沁源县联社痛定思痛,切实加强了对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风险的管控,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综合业务系统、信贷管理系统、银行卡和ATM机等先进基础设施相继投入运营,有效缩小了与同业机构间的科技水平差距。

2010年7月,联社迁入新办公楼,告别了低矮破旧的办公环境,从软硬件设施到社会形象,都成为全县综合实力最强的金融机构。2009年至2012年监管评级分别为4B、4A、4A和4B,在发展质量、客户市场和风险管控等方面相继跨入全市领先和全省靠前之列,改制农商银行已经基本水到渠成。

新办公大楼落成典礼

2010年9月,沁源县联社启动了改制工作,获得了省联社的批复。但考虑到资产质量较好的沁源县联社如先行改制,那么长治市其他几个资产质量差和历史包袱重的高风险社,在吸引投资者方面将面临更大困难,甚至很难完成。于是,在危难之际曾经得到兄弟联社援助的沁源县联社,主动服从于长治市高风险社优先改制的总体规划,从2011年进入暂缓改制、夯实基础阶段。

2017年3月,在长治市的高风险联社改制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沁源县联社的改制工作重新启动,以3月31日为基准日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清产核资, 12月26日获得山西银监局同意筹建农商行批复,2018年2月2日召开了农商行创立大会暨第一次股东大会,在改制中募集股金2.1亿元,消化不良资产11522.62万元。8月28日,山西沁源农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开业。

新兴支行内部的儿童乐园

如今漫步于沁源这座美丽的小城,“沁源围困战”的硝烟早已隐入历史深处,沁源农信人忧惧中负重前行的坚韧脚步也已成为记忆。沁河从县城东边静静南流而去,四周太岳山系的绵绵群山若隐若现,小城便在山水怀抱中向南北延展开来,胜利路既是县城的主街,又是县城的老街,商业区和许多单位多年来都集中在这条街上,作为沁源土生土长金融机构的农信机构,自然不会忽视在这条街上的经营布局。2000年和2002年在这条街上开业的振兴分社和复兴分社,无疑为沁源县农村信用社摆脱支付风险立下了汗马功劳。摆脱经营困境后,沁源农信人对这条街的钟爱仍在继续……

2004年12月,隆兴分社成立;

2005年10月,新兴储蓄所成立;

2010年7月,成立两年多的聚兴储蓄所也搬迁到了这条街上……

县城胜利路由北向南的五家“兴”字号支行:新兴支行、复兴支行、聚兴支行、振兴支行、隆兴支行

(本文由多处图文参阅自《沁源县农村信用社志》一书,抱歉未能一一注明出处。在此特向该书的编撰者致以崇高敬意)

站长声明:本文《[历年贷款利率表]农信史志:那年那月,山西沁源农信的“绝境”与“重生”》源于网络采集,文章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https://www.dkgfj.cn/9804.html

联系我们

QQ:78298281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78298281@QQ.com

工作时间:9:00-23:30,节假日无休

鲁ICP备2023001282号-1

鲁公网安备 37032102000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