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创业小能手首页
  2. 创业贷款
国家反诈骗中心app下载

[微众银行贷款]诱导式消费存在较大道德风险 微众银行裂变式推广模式被叫停

随着互联网巨头逐渐在下沉市场开发客户,消费金融可能正在走向它的反面,如果监管不及时跟进,最终落得日韩消费金融的下场——一地鸡毛。任何产品一旦遇到这样的大杀器,都会在市场上形成惊涛骇浪,只不过它也是一把双刃剑,用不好会伤到自己,尤其是一旦用于金融行业。微众银行消费贷产品“

随着互联网巨头逐渐在下沉市场开发客户,消费金融可能正在走向它的反面,如果监管不及时跟进,最终落得日韩消费金融的下场——一地鸡毛。

任何产品一旦遇到这样的大杀器,都会在市场上形成惊涛骇浪,只不过它也是一把双刃剑,用不好会伤到自己,尤其是一旦用于金融行业。

微众银行消费贷产品“微粒贷”推出的19天裂变式营销活动,在刷屏一天后,就以下线结束。

4月27日,一则微粒贷分享链接刷爆朋友圈,点开链接后,用户就可以看到自己微粒贷借款额度;同时还可引导好友开通微粒贷、查看专属额度。

其实,该活动已经从4月27开始,计划在5月15日。微粒贷规定,每邀请一位好友,首次成功查看微粒贷借钱额度,即可获得20元红包奖励,红包直接下发至当前账号下。

活动开始当天,该活动就出现在朋友圈“刷屏”,有参与者收获上千元红包。不过,紧接着,便停止了分享网页的访问权限。原因为:网页包含诱导分享、关注等诱导行为内容,被多人投诉,为维护绿色上网环境,已停止访问。

然而,此次在朋友圈公然通过利益引诱用户分享微粒贷链接,和之前禁止“通过利益诱惑,诱导用户分享以及传播外链内容的”明文规定严重不符。

市场人士分析,叫停的根本原因可能就是腾讯“自打嘴巴”。

更有从业者认为,这种推广模式会带来集体性欺诈事件:急需资金周转的人群,往往会聚集在一起。利用强社交属性,通过朋友圈社交裂变,将这群人变成微粒贷用户。

以上分析人士的看法,当然是的考量,笔者觉得此种消费信贷获客和风控模式,尽管效率很高,尽管腾讯可以通过客户在上体现出来的言行,运用大数据形成风控模型,但是此类借贷往往与消费场景不能形成一一对应,在类似原子弹爆炸式获客并快速发放信贷的同时,其形成的行为一致性的风险是不能忽视的。

经过多年的发展,几乎所有的机构都已经涉足消费金融,有专业的消费金融公司,传统银行也把业务重心向消费金融领域,科技金融公司在网贷被叫停后,消费金融几乎是唯一的诺亚方舟。

经过多年的发展,消费金融的顶点已过,表现为消费金融公司盈利出现分化,此前几年那种齐头并进的情况已经消失,传统银行信用卡业务大幅度收缩,那么受疫情等的影响,消费者消费能力和信用资质均在滑坡,此时大肆推广微粒贷,无疑是将未来的资产质量置于危险的境地。

此时再做消费贷如果还要扩大市场,只能向下走,也就是下沉客户,下沉客户对于微粒贷而言挑战很大,下沉客户必然面临更高的违约率以及更高的社会声誉成本和催收压力,而且在越来越严厉的监管下,利率不能有明显的上涨,下沉已经很难。

消费金融一味下沉,在低收入人群中开发客户,在疫情加重经济下行,居民收入减少的大背景下,必然会出现明显违约上升,消费金融公司不得不通过各种手段去催收,必然的后果就是催收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侵害个人固有权利、破坏家庭朋友同学同事关系和各种社会安全的行为就会出现,这是必须重视的。

表面上看,这种方式似乎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但事实上,在朋友圈里存在大量对自己的收入和消费之间比例的合适性判断能力欠缺的人群,通过这种熟人之间的诱导式奖励式开发客户,这种人群加入消费金融客群,事实上是一种欺骗式营销,存在较大道德风险,需要引起监管的注意。

2014年12月,由腾讯公司及百业源、立业集团等深圳知名民营企业发起设立的微众银行正式获得原银监会开业许可,成为国内首家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银行。

微众银行成立伊始,就以微粒贷打天下,它是一款面向个人推出的纯线上小贷产品,采取白名单邀请制,无法主动申请开通,服务的客户群体包括城市年轻白领、都市蓝领等。微众银行会从征信数据、生活社交、交易支付等多个维度判断用户是否有资格进入白名单。目前,微粒贷给用户的授信额度最高为30万元。

去年12月,微众银行上线继微粒贷之后第二款个人消费贷产品,名为小鹅花钱。小鹅花钱与微粒贷在获客方式上有所不同,微粒贷实行邀约制,而小鹅花钱虽从邀约制开始但已过渡到逐步开放,微众银行的目标客户群越来越下沉。

你关注的都是钱的事儿

站长声明:本文《[微众银行贷款]诱导式消费存在较大道德风险 微众银行裂变式推广模式被叫停》源于网络采集,文章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https://www.dkgfj.cn/24363.html

联系我们

QQ:78298281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78298281@QQ.com

工作时间:9:00-23:30,节假日无休

鲁ICP备2023001282号-1

鲁公网安备 37032102000303号